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全球视阈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第七届“高校青年政治学者联盟”论坛顺利召开

发表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时间2025-05-14 19:03:52 点击:

(通讯员:岳曈昕、李俊希、黄随)2025年5月11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承办,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原拔尖人才培养班党支部、博士生党支部协办的“全球视阈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第七届‘高校青年政治学者联盟’”论坛于华中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楼召开。

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30多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近50名青年学者齐聚桂子山,围绕“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等问题展开研讨。


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闫丽莉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友洲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任友洲在致辞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目光,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伟大实践,更是为全球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期待与会的青年学子能通过本届论坛的交流与对话,深刻学习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与世界价值,解码其背后的制度优势与文化基因,在交流中开拓视野,在研讨中激发灵感,在合作中凝聚共识。


主题报告分两个单元进行,4名专家学者与3名参会学生代表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全球视阈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展开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蒲国良教授作了题为《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历史与逻辑》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对社会主义的考察要从批判西方现代化道路及模式的层面上展开,要理解社会主义就是运用各种社会手段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弊病,实现社会公正,从而达到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思潮、流派、运动和制度。他强调,在当今时代与当今中国,搞清楚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清楚。只有实现理论上的自省,才能认清世界大势和历史潮流,才能认清自我定位和未来方向。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阮建平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南方”的主体性与施动性辨析:存在还是实在?自在还是自为?》的主旨报告。阮建平教授指出,研究全球南方问题,必须要对“全球南方”概念进行辨析,抓住主体性与施动性这两个维度,以此为全球南方战略及全球南方合作机制建设研究提供逻辑支撑,体现全球南方策略的一致性与逻辑性。他强调,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南方”团结合作,以组织搭建为关键引领“全球南方”的团结合作和发展繁荣,为汇聚“全球南方”的磅礴力量、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海金教授作了题为《党建引领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主旨报告。李海金教授以中部Y县为例,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机制进行探讨,他表示,当前乡村社会面临着政治社会精英流失与村庄治理活力不足的困局,要从识别基层党员的现实境况、创新基层党员的管理方式、设置基层党员的评价体系、塑造基层党员的公共意识等层面入手,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基层党建效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扎实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社会主义研究》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建国教授作了题为《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几个维度》的主旨报告,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维度出发进行阐释,梳理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实践脉络,他表示,中国共产党主导的现代化道路迅速解决了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难题,并通过包容性的政治制度设计,确保现代化过程中带来的社会分化能够有效整合,现代化过程中带来的矛盾冲突能够及时化解,从而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共产党开辟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上的自觉和创造,更是中国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申鲁菁作了题为《“强动员-弱连接”状态下基层负担超载的形成机理与政策启示》的主旨报告,从基层自治组织“权力-任务-资源”三者之间的不对等入手对基层负担超载进行探讨。她表示,解决基层负担问题任重道远,改革的系统性与艰巨性不容忽视,改革的阶段性与差异性也需要得到重视。深化和细化对基层治理规律的认识,逐步推动政府工作“按层归类、形成体系”,是转变政府职能工作真正到位的具体体现,也是基层负担问题切实解决的根本出路。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马赟菲作了题为《建“工”立“世”:“一带一路”标志性基础设施与中国国际战略传播效能提升研究》的主旨报告,通过对中老铁路、佩列沙茨大桥和钱凯港三个案例的分析,分析了实践中标志性基础设施国际战略传播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挑战。她指出,“一带一路”标志性基础设施通过符号象征机制、叙事建构机制、认知嵌入机制助推中国国际战略传播效能提升,但也受到地缘重要性、文化相似度和叙事竞争度因素的调节,并基于数智时代的新形势,提出了标志性基础设施建设克服制约条件、提升传播效能的策略。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田婧曦作了题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制度创新》的主旨报告,以党的十二大至党的二十大期间的9份党代会报告和“八五”至“十四五”的7份规划(计划)为研究文本,进行文本计量分析,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制度创新。她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环境治理起步期、可持续发展转型期、生态文明建制期、生态文明深化期四个阶段,形成了“理念-制度-实践”协同创新的中国模式,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和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政治学话语体系。


本届论坛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设置了基层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三大平行论坛行专题研讨。

“全球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龚倬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刘从德教授、吴兵教授作点评。与会学者从全球南方、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战略传播等主题出发探讨了全球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对金砖实践、中非减贫合作、美日安保关系、社会组织出海等问题进行了全面且深入地阐述。


“基层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论坛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辉祥教授主持,并与钱道赓副教授共同作点评。与会学者从“基层治理多维度研究”“基层治理实践路径与创新”两个维度展开研讨,对数字治理、互嵌社区、过度式社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情感共同体等内容进行研讨,为基层多元化治理及增强基层治理凝聚力提供有益思路。


“国家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论坛由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博士后胡志伟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唐鸣教授、余维海教授作点评。与会学者从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生态学、外交学等学科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文化领导权、新型政党制度、国家安全建设、“第二个结合”及“三新”领域党建工作等议题展开广泛讨论。


“高校青年政治学者联盟”论坛是我院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特色品牌,至今已成功连续举办六届,已形成持续性的学术品牌。与往届相比,本届论坛更加突出青年主体,参会学者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90%,论文投稿量创历届新高。未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将继续高质量办好“高校青年政治学者联盟”论坛,为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政治学研究学者搭建高水平、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各位青年研究者立足中国实际、创新思维、开拓进取,以青年力量进一步推动政治学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