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牟成文:扎根田野乡间的“泥腿教授”

发表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时间2024-08-02 12:56:40 点击:

一位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教授,却到农村从事社会服务工作,一干就是多年,把汗水和热情洒在田间地头。

20083月到2017年底,牟成文长时间从事“新农村建设”、“城乡结对,互联共建”、湖北省博士服务团挂职、“专家与群众面对面”等支农工作,俨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边忙着开展支农工作,和村民一起插秧收稻、搬砖抬石、挖塘清淤,一边还要回校授课和指导学生学术研究。

乘坐长途汽车往返武汉和钟祥、蕲春等地,从田间地头到华师课堂,他来不及换下沾着泥巴的衣服鞋子,便在三尺讲台讲授着马克思、恩格斯等大师的经典著作,反差极大又令人敬仰,被同学们亲切的称为“泥腿教授”。

一、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20083月11日,大巴车数小时的颠簸后,风尘仆仆的牟成文终于抵达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阵地——湖北省钟祥市东桥镇永隆村。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同时也是他的个人宿舍。

永隆村是一个典型的中部地区农村,狭窄的村道坑坑洼洼,年久失修的沟渠荆棘丛生,村民的房子低矮破旧。最真实的景象冲击着牟成文的内心,他在日记里这么描述在永隆村的第一个夜晚:“辗转反侧,一夜无眠”。

牟成文下定决心要“改变”。要精准施策,首先要做好扎实的调研。他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所有村民,走遍了村里的每寸土地,拿捏把脉后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规划了沟渠改造、公路修建和村容升级等,勾勒出永隆村喜人的发展蓝图。

资金从哪里来?高校出身的他并不具备强大的筹款能力,没有资金,基础设施改造也就无从下手。这位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教授和工作组的队员们全力进行招商引资,直接为永隆村筹资300多万元,间接筹资几千万元。短短5年间,这个原本贫穷落后的乡村变了模样:一栋栋别墅式民居取代了土砖房,容纳1500人的村民活动中心、2000多册藏书的农家书屋、3条沟渠、85米深的机井纷纷建成。

多年驻村的高强度工作也加重了他的颈椎病,他却满不在意,“看着永隆村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很自豪。”

二、广泛调研、建言献策

2011年,牟成文入选湖北省首批“博士服务团”,开始了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服务锻炼的工作。一年多里,牟成文跑遍了蕲春县的15个乡镇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访各地建设规划管理所,深入了解村镇规划编制情况、危房改造情况、宜居村庄建设情况、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情况等,写下了务实可靠调研报告。

2012年4月,他受蕲春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对蕲春地方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写出《蕲春地方文化发展的思考》专题报告,对蕲春县地方文化进行了整体性剖析和透视,并对蕲春县地方文化发展提出建议,而这些建议基本被采纳。

牟成文主动利用各种机会,在多种场合建言献策。他对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出了理论建议,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要过好形象关、能力关和业绩关,要树立“三种正确认识”,即要把群众观点当作基本观点、把群众路线当作基本立场、把群众工作当作根本工作方法。

2012年11月,牟成文被湖北省委宣传部选入十八大精神“五进活动”宣讲团,也是“博士服务团”唯一被选入该宣讲团的成员。

三、不言艰苦、服从大局

下乡近十年里,根据组织要求,牟成文先后四次变更了支农工作类别——“新农村建设”工作、“城乡结对,互联共建”工作、“博士服务团”挂职工作和“专家同群众面对面工作,这也意味着四次变换支农工作地点,分别是湖北省钟祥市的永隆村、金店村和黄冈市蕲春县,十堰市的大川镇。

据了解,在所有的支农人员里面,牟成文教授是年龄最大、服务时间最长、参与项目最多、住地最广、职称最高、成绩最突出的一位。在博士团所有成员里,他也是年龄最大、职称最高、服务农村时间最长的一位。

牟成文不计个人得失、服从组织安排、毫无怨言的作风树立了良好的党员模范作用。多年的支农工作,他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讲过任何条件,他的工作作风务实,对组织安排的每个工作项目都认真投入,圆满的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任务。他一心一意的做好做实农村工作,为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贡献力量。

四、教书育人、潜心问道

自永隆村驻村的第二年起,因学院师资有限,他还承担了教学任务,频繁在偏远的山村和繁华的都市间奔波。

在农村白天忙农活、走访农户,晚上牟成文依然会坚持挑灯夜战,阅读经典著作,坚持做理论研究。几年来,他写下了几十本经典读书笔记,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支农日记。

实践方能出真知。牟成文将书房搬到了乡村,宁静的阅读常给他新的体悟。在他看来,驻村支农的经历成了他写作《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及相关研究的源头活水。“支农工作留下的精神财富远多于物质资源。”他认为,从事类似研究的学者都应到农村走一走,这对于深入地理解经典、认识现实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正如牟成文在日记中写道的:“激动和热诚,永远是事业的生命,也永远是工作的本质。我不能决定我在未来的工作一定会非常出色,但是,我能把握我对事业的一种激动和热诚。我也会将这种激动和热诚注入到我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