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概念的内涵
王建国 唐辉
摘要: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的内涵集中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使命、政治属性、价值目标、组织原则、组织功能以及中共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上。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在政治关系的内容上实现了党内外关系的统一,在政治利益的表达上形成了以民主协商为核心的利益表达方式,在政治目标的追求上强调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在权力运作方式上更加凸显党的领导权的核心地位。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的内涵确证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利益的根本所在,凸显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中的统领性和根本性地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执政能力;党的领导
项目基金: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互联网+群众路线’的新理念新战略新路径研究”(21BDJ043)。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命题,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时也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i]]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是由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百年自我革命的历史进程以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所决定的。进一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前提就是深刻理解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而理解党的政治建设内涵的核心是理解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的科学内涵。
一、政治的一般内涵及其特征
理解一般意义上政治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视角:其一,汉语词源学的视角。在中国,最早在《尚书·毕命》中出现过“道洽政治,泽润生民”[[ii]]的表述。但是中国古代更多的是将“政”和“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一定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二是统治和管理的手段;三是统治的修养的教化。“治”具有两种含义:一是秩序稳定的一种状态;二是统治和管理。从中国古代对于政治的理解来看,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统治者进行的一种顺应天命的统治和管理活动。[[iii]]在西方,“政治”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polis”,意指古希腊的城邦。所以在西方,政治多指参与城邦管理的活动。其二,西方政治学的视角。西方政治学者主要是从政治活动本身去理解政治。从这一方法论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政治是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的利益作出决策和将其付诸实施的活动[[iv]]、认为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性活动[[v]]。其三,马克思主义的视角。马克思认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vi]]这一观点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观察政治现象的基本视角,即在社会关系中把握政治现象。基于这一视角,毛泽东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就是阶级斗争”[[vii]],但是政治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阶级敌人作斗争,这是过去政治的基本内容”[[viii]],“彻底消灭了阶级以后,单就国内情况来说,政治就完全是人民内部的关系”[[ix]],因此解决“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x]]。邓小平则从政治原则的高度解释了政治的内涵,他指出“一系列战略原则都是政治原则”[[xi]],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xii]]。江泽民和胡锦涛认为中国共产党要讲政治,所谓的讲政治“要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坚持和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xiii]],并强调“离开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离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就谈不上讲政治。”[[xiv]]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也多次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些关系党和国家政治安全的大问题都是政治[[xv]]。
汉语词源学和西方政治学的代表观点都把政治本身看作本原的事物,虽然概括出了政治现象的一些特点,但是错把政治的外在表现当作政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寻找政治的真正含义,指明了政治的本质特征:一是关系性。“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xvi]]这种公共性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xvii]]。社会公权力的代表以及社会成员构成了政治关系中的两大基本主体。二是阶级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xviii]],这说明政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鲜明的阶级性是由政治的基本特性——关系性所决定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阶级关系必然会集中的反映到政治上来,使政治具有了阶级性。三是差异性。从本质上看政治是社会公共权力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由于社会成员构成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性,决定了社会成员之间会存在差异,作为公共权力载体的组织之间也会存在差异。政治关系中两大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政治内在的具有了利益矛盾的可能性。四是实践性。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认识政治,意味着政治不是抽象独立的社会政治现象而是具体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因此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不同,政治的组织原则和政治行为的逻辑都会有所不同。
二、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的特定内涵
“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xix]],不论是资产阶级政党还是无产阶级政党,“只要离开了政治属性,作为组织概念和组织力量的政党就必然会走向功能性萎缩或解体”[[xx]]。与资产阶级政党相比无产阶级政党具有更鲜明的政治性,这种鲜明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目的。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以“空头支票”的方式骗取人民信任,以期执掌政权,无产阶级政党“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xxi]],指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xxii]]。第二,把讲政治提升到无产阶级政党本质属性的角度。资产阶级政党把追求自由、民主与社会公正等看做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对于这种普世的价值追求,只能使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建设停留于理念层面。无产阶级政党则不同,它“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它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治”[[xxiii]],这种“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xxiv]],由此可见无产阶级政党对于自身政治属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政党本质属性的层面。也正是因为无产阶级政党鲜明的政治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把准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的科学内涵,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是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中各成员互动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集中包含在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使命、政治属性、价值目标、组织原则、组织功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党际关系中。
其一,在政党使命上,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使命。正如革命的性质由革命的任务所决定一样,对政党的性质的认识也需要从政党的使命出发。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性是作为政治组织的政党的根本属性,这种根本属性鲜明地体现在政党使命上。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是对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最好诠释,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属性凸显的最优方式,也理应成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
其二,在政党属性上,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政党的政治性集中的表现为其阶级属性。这是因为一方面从政党的产生来看,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的组织,“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xxv]]也就是说政党之间的斗争根本上是阶级之间的斗争,最终体现为政治的斗争,政党的政治性蕴含在阶级性之中。另一方面,从政党的任务来看,政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最重要的任务是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但是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无产阶级要想维护自己的利益“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xxvi]],任何政党都不可能轻易放弃自己所代表阶级的利益,所以政党的首要目标就是获取政治权力,政治性就成为其首要特性。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为多数人在谋利益,其在利益代表上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上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强调自己是工人阶级的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就明确指出要“支援工人阶级”“承认无产阶级专政”[[xxvii]]。在之后的历次党章制定和修改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改变对政党属性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政党属性的坚持是保持党在政治上先进的前提,这一前提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优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因此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必须把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放在首位,也即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属性。
其三,在价值目标上,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xxviii]],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人与政治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启蒙思想家卢梭将人视为国家形成的基础,把政治的合法性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在吸收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现实的人是推动政治发展的主体力量,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指向应该是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基于对现实的人及其政治关系的考量,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的政党要把人的最终解放作为政党活动的目标。资产阶级政治学的理论根植于抽象的人,他们虽然也提出政党的政治目标是寻求人的自由,如美国民主党在自己的宪章中就指出:“我们为国家所追寻的、为人民所期望的是:公正社会框架下的个人自由,全体公民有效,参与框架下的政治自由”[[xxix]],但是以抽象人的自由为指导的资产阶级政党既不会也不能把现实的自由带给人们,因而“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建设主要是理念性的建设或政治纲领的建设”[[xxx]]。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把人民的价值追求贯通于党的政治理念建设和政治组织、政治制度等建设的全过程。在新民主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了“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xxxi]]把人民看作政治的中心,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清晰地认识到,同阶级敌人作斗争已经是过去政治的内容,新的政治是人民内部的关系。由此可见即使政治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政治的核心仍然是人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正是基于此,邓小平指出:“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xxxii]]江泽民和胡锦涛都把把讲政治看做是中国共产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江泽民认为“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xxxiii]]。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政治的最核心位置,强调“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xxxiv]]人民政治的观点是对党的政治建设价值目标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对政治核心价值最凸出的展示,是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的应含之意。
其四,在组织原则上,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健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而首要目标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集中领导。“两个维护”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所决定的。早在1945年刘少奇就指出:“我们的党,不是许多党员简单的数目字的总和,而是由全体党员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而是党的领导者被领导者的结合体,是党的首脑(中央)、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依照一定规律结合起来的统一体”[[xxxv]]。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充分的把党内民主和党的统一集中领导相结合,把党员个人和党的集体相统一,把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联系,确保了党的组织体系的有效运行,这“既有利于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避免发生重大失误甚至颠覆性错误;又有利于克服分散主义、本位主义,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形成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xxxvi]]。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相较于以竞争民主为核心的代议制民主能够凝聚最大合力,形成最大共识,从而确保了党的组织体系严密,组织运行有效,为维护党中央和党的领导核心的权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说明了在组织原则上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就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健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而新时代民主集中制的关键就在于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其五,在组织功能上,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从内外两个方面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为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世界大同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组织,符合组织的一般特性,也即组织是一种完成各种目标的机制,所以组织行为的内容都围绕着组织目标而展开[[xxxvii]]。而组织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组织功能的发挥,组织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组织功能的发挥从内外两个方面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实现。从内在功能来看,中国共产党不断通过自我革命,维护了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清晰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正确执行;从外在功能来看,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整合了各种社会力量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内在功能是外在功能发挥的基础,外在功能的发挥是内在功能的表现,在内外功能的相互作用下中国共产党日益成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世界趋向和平稳定的重要政治保障。
其六,在政党关系上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在各时期妥善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政党与政党的关系是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政党与政党之间的政治关系直接指向领导权的问题,成为划分一党执政和多党执政的重要标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秉持着多元主义世界观、演进主义历史观和自由主义政治观,其政党的政治主张难以统一、政党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进而导致政党之间相互攻歼成为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常态,试图通过政党政治建设来协调不同政党之间的利益更加不现实。与西方不同,中国大一统的历史传统以及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力量丛生的复杂局面使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意识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xxxviii]]以此为指导,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国民革命的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处理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经验。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处理政党关系的基本制度框架,形成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中对于政党关系的处理始终在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框架中进行,既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称谓确保了其他民主党派的利益。
三、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内涵的特性
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内涵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政治关系上,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实现了党的内外关系的统一,确保了政治关系和谐。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在政治关系上表现为在特定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xxxix]],这就意味着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之间处于一种竞争关系之中,在这种竞争关系中政治力量强的一方将获得利益分配的资格,因而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在政治关系上具有明显的对抗性。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指出“单就国内情况来说,政治就完全是人民内部的关系。”[[xl]]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在政治关系上失去了对抗性,一定程度上这种对抗性仍然存在。而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在政治关系上同样也涉及到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党中央和党的各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核心和党的集体领导之间的关系以及党的上级组织和党的下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从党的政治关系内部来看,“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xli]],是由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成员,以及党组织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因此在党的内部利益具有一致性;从党的政治关系的外部情况来看,各民主党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参政党,而非西方式的反对党,民主党派的政治目标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高度契合,因此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在利益上也具有一致性。所以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和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在政治关系上虽然都涉及到了内外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前者利益关系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因而政治关系中的各方不具备竞争性,而是一种合作和统一的关系。
其二,在政治利益的表达上,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化解了抗争式的利益表达方式,形成了以民主协商为核心的利益表达方式。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在政治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对抗性,在政治利益的表达上就转化为一种抗争性的利益表达方式,这种抗争性的利益表达方式常常是以激烈的政治冲突表现出来的。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虽然在政治关系上表现出来的是一致性和非对抗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党内以及在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所不同的是在一般意义上的政治中,由于利益之间是对抗性的和不可调和的,因此矛盾的最终解决途径常常是抗争式的。而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在政治关系上各主体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因而常常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进行协调。
其三,在政治目标追求上,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超越了片面局部或部分利益追求的局限性,实现了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而政治关系以利益关系为核心,这就决定了利益是政治的核心内容。如果按照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的逻辑,各种政治力量之间会划定自己的利益范围,进而通过各种政治行为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实现政治目标。显然,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所关注的是利益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而在政治目标的追求上具有局限性和排异性。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虽然也是以利益作为核心的,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双重属性,即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普遍性(维护本阶级的阶级利益)以及之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独特性(整合社会资源的主导力量),所以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寻求的是基于特殊利益之上的普遍利益,也即一方面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实现阶级利益,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其四,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上,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凸显了党的领导权的重要地位,确保了党的全面领导。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概念,因此不论是在谈论一般意义上的政治还是谈论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权力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在不同含义的政治中,由于权力运作的空间结构不同,导致权力的运作方式也不同。在一般意义的政治中,马克思主义超越了西方传统权力运作空间结构的二元论,提出了权力空间结构的一元论的观点。也即认为,西方理论家主张的国家与社会的二分会导致从社会抽象出来的国家可能倒过来像蟒蛇一样紧紧地将社会缠绕起来[[xlii]],因此要让国家回归社会,建立起“社会共和国”[[xliii]]。“二元论”和“一元论”的权力运作空间结构决定了政治是“基于政府与人民、国家与社会的‘协调’和‘契约’”[[xliv]],政党在这种的权力运作空间结构中仅仅起到的是沟通与桥梁的作用。中国近代由于面临着现代化的外部冲击、帝国崩溃所导致社会力量的分散及其有效整合社会的主导力量缺乏等众多问题,“二元论”和“一元论”的权力运作在中国社会中无法存在,因此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构建了“三元论”的权力运作空间结构,即国家、社会和政党,在“三元论”的权力空间结构中政党不仅是沟通社会与国家的桥梁,而且是主导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权是核心权力。这也就决定了中国是一个“党政体制”国家,国家的建构以及运行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因而很难将党的政治建设剥离中国政治整体的权力运作空间,所以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所表现出来的权力运作方式与一般意义政治中权力运作方式一致。所不同的是在一般意义的政治中,党的领导权更加侧重对于整个国家及社会的领导,而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党的领导权还包括对党内和对各民主党派之间的领导。
四、结语
准确掌握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的内涵最主要的就是要抓住政治关系这一分析政治问题的根本视角。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政治涉及到内外两个方面的关系,内在关系包括:党的政治使命、阶级属性、价值目标、组织原则和组织功能;外在关系主要是指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从内部理顺党中央和党的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核心和党的集体领导之间的关系,党的上级组织和党的下级组织之间的关系,确保“两个维护扎实落地”;从外部厘清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确保党始终是领导核心。只有清晰地认识到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的内涵,才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总体布局中的方向性和根本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