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岳曈昕 于嘉宁)2024年11月30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承办的“以制度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武汉召开。
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50多个单位的12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江城,围绕“以制度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开幕式由《社会主义研究》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建国教授主持,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赵凌云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赵凌云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特别强调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因而必须重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将人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第一资源,通过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的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通过学术会议,以重大问题为核心深入研讨,既可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也能以此汇聚人才,培养人才。相信通过此次会议我们会进一步深化对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重大改革原则的认识,也能以此为平台,在交流中让大家有所收获,特别是对参会的青年学人和学子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宗山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表示,作为全国政治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镇,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始终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世情国情民情为研究基点,努力构建中国本位、全球视野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投身于治国理政、学术研究、基层治理、中外交流的杰出人才,在国内国际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希望能借此会议,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主题报告分两个单元进行,9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制度建设问题进行探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王怀超教授梳理了我国改革实践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直接目的就是制度创新,想要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我们就必须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凌云教授作了题为《“制度过程”: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路径》的主旨报告。赵凌云教授表示,与西方根植于资本逻辑的被动赋能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逻辑是主动赋能,是创新、协同、治理、活力四方面合力推动的系统赋能。面对当前日趋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国需要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改革事业蓬勃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张艳国教授从哲学维度、历史实践、时代特征三个角度详细阐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及当代意义。他提到,想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必须解决好道路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立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分析问题,以实事求是、恪守正道的原则和要求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与人民群众新期待。
当代世界出版社社长、总编李双伍从理顺五方面关系入手解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全球治理现代化”这一问题:要辨明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分清中国式现代化哪些是中国特色,哪些是普遍建设规律;理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发展好中国这一全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新旧之争,通过改革破除陈旧体制,推动新生体制落地;厘清内因与外因,妥善处理好国内与外部环境之关系;分清共性个性关系,利用好现有经验,形成新式治理模式。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王建民教授作了题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优势和问题》的主旨报告。他表示,后发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拥有借鉴先发国家经验的优势,从而得以加速自身的发展步伐。此外,它们普遍具有“国家统一与政治稳定”“注重国民教育”“引进先进技术与人才”等共性特征。在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时,我们既要关注上述共性特征,更要分析我国自身的发展特色,不断外拓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路。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轩传树研究员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党自身的阶级属性和先进性决定了我们党可以在推进改革中发挥全面领导作用。从历史角度来看,党的领导是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从现实角度来看,坚持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制度形态,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因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尤琳教授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意义进行讲解。尤琳教授表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民生建设为治理目标,在选举和协商的双轮驱动下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显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为本的鲜明价值取向和民主导向的显著治理效能,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也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崭新的中国方案。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辉教授作了题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变动及其机理》的主旨报告。刘辉教授以信阳市平桥区为例,对影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多重因素进行考察。他表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最生动实践,因而公共文化服务也是我们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研究对象。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赵大朋教授从制度建构和改革的视角强调了政党制度的重要价值。他指出,政党制度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中枢,决定了国家制度的价值导向与基本原则,也塑造了国家制度的基础性逻辑。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包含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四方面内涵,内容丰富,相互影响。
本次论坛设置3个分论坛进行专题研讨。“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专题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赵长峰教授、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尤琳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执行主编彭萍萍处长、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王建民教授作点评。与会学者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生态学、外交学等学科视角,对全面深化改革、新质生产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议题展开探讨。
“制度建设与基层治理现代化”专题论坛由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兴军教授、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肖述剑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辉祥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唐鸣教授作点评。与会学者从民主监督、基层治理、“互嵌式”社区等主题出发探讨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问题,对制度的制定过程、存在状态、运行机理、系统结构、效率评估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阐述。
“制度建设与政党治理现代化”专题论坛由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胜亮教授、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继伟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辉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赵大朋教授作点评。与会学者从“政党制度和政党治理效能”“党的自我革命和制度建设”及“党和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三个角度展开研讨。
会议的闭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建国教授主持,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超副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刘蔚副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丁长艳副教授做分论坛汇报。随后,《社会主义研究》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余维海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余维海教授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必然是科学化、系统化、体制化、制度化的过程,以制度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必将是一个长期的重大的研究问题。本次会议紧密围绕“以制度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从制度创新、制度过程、制度优势、体制机制、制度保障、制度优势转化、制度体系等视角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提供了独特的理论阐释,内涵丰富、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