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人才队伍建设|张艳国教授加盟我院

发表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时间2024-01-19 15:49:10 点击:

(通讯员 蒋佩霈)1月10日下午,我院于文科科研楼南楼1005会议室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会议宣布张艳国教授正式加盟我院。

胡宗山院长代表全体教职工热烈欢迎张艳国教授加盟我院,并对张教授作简要介绍。张艳国教授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他先后担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南昌师范学院校长,胡院长称其为“学者型的领导,领导型的学者”。

胡宗山院长


张艳国教授深情讲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学术生涯,以及选择加盟我院的心路历程。张教授表示,他自己始终牢记来时走过的路,始终保持对母校华师最深沉的感恩,始终坚持走学术人生之路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最后,他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生动比喻,对未来学院学科建设表达最美好的祝愿。

张艳国教授


张艳国教授的加盟,标志着我院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突破。近年来,学院对标高标准人才引培方案,结合“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工作,成绩斐然。目前,学院汇聚了一批德才兼备、教学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教师队伍建设与学院发展同向进步,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中心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张艳国教授简介:

张艳国,男,1964年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二级教授。2008年12月至2019年2月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任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2021年3月起任南昌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学位博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历史学建设点负责人,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师范学院“江右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张艳国1985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师从章开沅教授、严昌洪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在学期间获得“野泽丰”奖学金;2005年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师从冯天瑜教授,在站期间获得国家博士后项目资助。曾长期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199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院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首批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理论类),获得湖北省省直机关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入选首批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文社科类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现兼任教育部江西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类委员(第四、五届)、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暨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文化艺术类委员、本科教育合格评估专家、本科教育审核评估专家、研究生教育与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社科项目评审专家、人才项目评审专家等。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会评专家、重大项目评审专家,长期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现兼任江西省历史学会会长。

张艳国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中国思想文化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科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等。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术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整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等报刊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其中,十七篇被《新华文摘》、七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出版学术著作如《张艳国自选集》(精、平两种)、《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精、平两种)、“中国文化的现代魅力”书系(三卷本,精、平两种)、《社区治理》(主编)、《国家治理与中国道路研究》(主编)等十多种,都有较好的学术评价。获得过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省级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二、三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共计四十余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博士后课题,中央宣传部暨国家教育部、民政部科研项目,湖北省暨武汉市、江西省暨南昌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课题等共计五十余项。服务地方改革发展的建议被批示五十余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