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我院韦红教授及学生应邀出席第四届中国-马来西亚“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发表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时间2019-11-10 21:19:15 点击:

11月9日,第四届中国-马来西亚“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侨大学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华侨大学主办和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Southern University College,Malaysia)联合主办,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承办。来自马来西亚大学、马来西亚国民大学、马来西亚中国商务理事会、菲律宾丝绸之路国际商会等多个高校和智库机构,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云南社科院等近20所高校、科研机构的45位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马来西亚关系、东盟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华人华侨与“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我院韦红教授应邀参会并发表题为《东南亚海上安全治理困境及中国的策略选择》主旨演讲。

韦红教授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目前东南亚海域有哪些安全治理机制?第二,造成现有安全机制治理效果不佳的症结在哪里?第三,中国如何为破解东南亚海上安全治理困境贡献中国智慧?关于东南亚海上安全治理机制现状,韦红教授指出,目前在东南亚地区存在不同层次的海上安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国家层面和非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跨区域层面的双边和多边海上安全机制。这些机制既交叉重叠,又各具特色,一起构成了东南亚海域复杂的海上安全治理网络。然而,现有机制却未能带来安全治理的预期效果,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海盗、恐怖主义、非法捕鱼等问题不降反升,东南亚海上安全治理陷于困境。

韦红教授认为,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非国家行为体和国家行为体在海上安全治理中存在竞争与冲突。其次,由于东南亚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发展水平低下,导致其海上安全治理能力和效率严重不足。再次,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交织及治理的相互冲突,如主权安全、领土争端、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严重影响多边安全治理合作的深入发展。最后,“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理念的缺失,也使得各国缺乏共同认同的规范和理念,进而导致海上安全治理困境。关于中国的路径和策略选择,韦红教授提出,在治理理念上,应大力倡导新安全观,培育“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治理机制建构方面,应以东盟合作为主体,与东南亚国家及域外大国双边合作为两翼,推动构建一个政府间的多层次、治理目标差异化的海上安全治理机制架构。中国可将“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安全治理新理念扩散出去,并将其付诸实践。在治理实践中,强调从整体安全治理观出发,超越问题本身,用一种广泛联系的视角来治理安全问题,建立包容式、共享式的发展共同体,提高治理能力,努力消除产生安全问题的根源。同时推进海上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治理,相互促进,以提高海上安全治理的有效性。

此外,我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李云龙和2018级硕士研究生宋凌宇在下午的分会场也分别作了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参与构建东南亚地区海洋救灾合作机制:动因、优势与路径》、《印尼南太岛国的关联性研究-探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国际合作新路径》的演讲。两位学生从分别从海洋救灾合作机制构建和印尼南太平岛国区域关联性方面,对东盟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想法。

据悉,自2016年以来,华侨大学与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常态化联合举办中马“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众多政要、专家学者围绕中马关系、经贸合作等议题进行专题研讨,成为中马两国智库深入交流、推动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我院此次派出包括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内的学术团队出席会议,充分显现出我院对于东南亚问题研究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我院注重理论与实践能力兼顾的培养模式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