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筛选、重组与蜕变: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研究》

发表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时间2023-06-02 21:47:00 点击:

一、作者

张必春,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民政部城市社区建设研究基地、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二、引用信息


三、研究背景

近年来,社会关系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分析中的作用开始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该成果中,作者通过阐述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揭示这一群体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而窥见弱势群体人际关系发展的可能趋势。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失独者的生存困境、社会排斥、政府责任和社会救助等内容,把失独者当成救助对象和弱势群体,只考虑到失独者客观处境的改变,忽略其内在复原。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立足于扎实的调研,基于丰富的田野资料,试图说明失独者的人际关系不是差序格局,也不是团体格局,而是一种过渡性的人际关系格局,有封闭性的倾向,这将导致失独者的社会隔阂。

作者首先对失独者的人际关系结构进行全景式扫描,进而指出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大概遵循以下三种逻辑:第一,非常态差序格局的调试机制从“血缘关系”到“身份为主情感为辅”。第二,非常态差序格局中的要素选择:从性格爱好标准,到伤痛歧视标准。第三,非常态差序格局中的认同选择:从“单位人”“社区人”转向“同命人”。作者进一步指出,非常态差序格局的生成与存在,根源在于失独者身份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的改变。

在特色方面,该成果不同于一般项目仅仅对失独者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描述,而是另辟蹊径,采取行动研究思路,抓住失独者不同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之处,对他们的社会关系开展研究,使得研究具有独立性和创新性;在价值方面,该成果能够为相关部门拟定计划生育政策的“配套政策”提供事实依据和相关建议,也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构建失独者的社会扶助机制,从而通过对他们的帮助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此外,该成果还指导了湖北省、江苏省、山东省、陕西省、河南省有关职能部门的实践,推动相关政策举措更加完善。

该成果被全国哲学社会规划办公室成果集萃栏目采用,并选登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


四、研究成果



五、学习体会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失独导致家庭结构与亲子关系提前解体和破碎,由此给失独者带来持续、顽固、反复的痛苦。然而,国家针对失独者的政策供给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张力,失独者普遍在生活救助、精神慰藉、组织诉求、集中养老等方面存在迫切需求,由此,对失独者回归社会的自我拯救与社会拯救的研究就十分重要。以往的研究将失独者当成救助对象和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困境、社会排斥、政府责任和社会救助等内容,从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政府责任等视角来进行帮助,而对失独者“自组织”“自助”的研究则关注不够。作者的研究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亦为相关部门构建失独者的社会扶助机制提供借鉴。

——2021级研究生符冕


随着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学界越来越注重社会关系在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中的重要意义。对于失独者的社会关系研究,有利于揭示这一群体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而窥见弱势群体人际关系发展的可能趋势。作者立足于扎实的实践调研与丰富的田野资料,深度剖析了失独者人际关系结构的全景式现状与形成逻辑,强调要走出病理观点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优势观点的视角,助力失独者内在复原,为促进我国失独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创新路径。

——2020级本科生杨雨昊


新时代面对新问题,新问题要找新方法,新方法来自新视角。作者在面对由我国社会变迁所导致的失独家庭问题时,通过独特的社会身份研究视角,由失独者的社会身份出发,以知识带动理论,有效地深化对弱势群体社会关系研究的理论性,并弥补了当前学界常常忽视的弱势群体的社会关系研究。同时,作者创造性提出了优势观点的视角,认为应发挥好失独者自身的潜力和能量,助力其内在心理复原。

——2021级本科生徐可铭


作者从社会关系的视角对失独者进行研究,在结合失独者客观处境的同时关注其内在复原。作者认为,失独家庭在社会关系上形成了“非常态差序格局”,强调失独者的身份认同,趋向于与同为失独者的人建立社会联系。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式的情感无疑具有痛苦色彩。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失独者,将失独者与其他身份相区别,以失独父母的人际关系变迁为切入点,把握弱势群体社会关系变迁的客观规律,并找出与一般人际关系变迁的差异,从而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同时提出优势观点的视角,助力失独者内在复原。

——2022级本科生卢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