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深入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理论研讨会——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原书院分会场会议顺利举行

发表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时间2020-10-17 22:30:24 点击:


(通讯员 王奕然)20201017日下午,“深入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理论研讨会——高原书院分会场会议于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原书院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陈荣卓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孔凡义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吴开松教授、山东大学王佃利教授、武汉大学刘伟教授、同济大学余敏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韩志明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庞明礼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张大维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冷向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张必春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尤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容志教授、暨南大学李伟权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彭庆军教授、复旦大学李瑞昌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陈荣卓教授先后通过线上线下的发言,围绕“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题,分享了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

                                             

孔凡义教授以“涉诉信访的内在机理及其改革路径:以权力权利关系为分析框架”为题,从权力与权利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信访工作,并指出了具体的路径:一是诉访分离,划清国家权力边界,二是塑造公民国家权力观,三是实现意识形态表述和法律表述的形态化,四是积极开展分类治理。

以“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脆弱性研究”为题,吴开松教授分析了风险社会的表现特点、社区应急管理中存在的脆弱性,他表示,社区是应急管理的基础单元,要通过物理韧性、组织韧性、技术韧性、心理韧性、制度韧性的整合,实现社区应急治理体制的现代化。

 

王佃利教授以“市域治理视野中的韧性社区建设”为主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切入点,分析了市域治理中的韧性社区建设实践。他指出,城市与社区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安全,当今社区要从防灾、减灾、恢复的路径依赖中解脱出来,不断加强社区的韧性建设,在这其中,市域治理具有治理层级提升和治理资源下沉的空间优势。

从结构视角、资源视角、协调视角出发,刘伟教授分享了关于城市基层领导小组协调功能失效的成因分析的相关研究,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和总结,他表示,城市基层领导小组协调功能的失效主要在于领导小组的泛化,弱排名机制对治理资源的低效,及领导注意力的转移。

余敏江教授分享了主题为“基层治理‘花钱办事’的生成逻辑及其消解”的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余教授指出,“花钱办事”基于主体平衡资源与公共事务治理需求间冲突的一种主体性认识,其渊源在于科层化治理结构过程中,以技术理性遮蔽价值理性的负功能,为消解“花钱办事”带来的局限,需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建立基层动态化考核机制,培养基层群众自治能力。

以“无间道:好人抑或坏人——社会治理的用户画像”为主题,韩志明教授首先指出,社会治理的对象是人,社会治理避免不了对人进行识别与画像。他表示,此处定义的“坏人”是社会治理中社会资料的抽象概念,他们往往需要占用更多的治理资源。通过分析用户画像的实践,韩教授总结道,社会治理不应该是均制的,应当积极解决“坏人”带来的社会治理问题,完善社会治理的具体路径。

庞明礼教授以“为基层减负的关键问题及其化解机制”为题,指出了基层减负的关键:解决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结合中国语境下的公共治理概念,他为基层减负提供了五个优化路径:一是理职明责,勇于担当;二是深刻认识管理是一门科学,而非是艺术;三是积极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四是努力实现政府绩效考核的科学化专业化;五是着力解决基层减负的框架和结构性问题。

通过引入社区治理能力建设分析框架,张大维副教授进行了主题为“将服务带入治理:社区能力的现代化构建——服务要素叠加下的武汉社区防疫案例比较研究”的研究分享。他演绎了领导要素、机制要素、资源要素在社区服务中的互动过程,分析了在不同案例、不同居民关系下的社会资本差异、组织与变通的能力差异、资源禀赋此岸的空间差异及服务要素叠加下的机制构建差异。他总结道,应通过机制牵引资源,通过服务下沉社区,构建社区服务反馈-回应机制。

冷向明教授分享了题为“党员下沉与城市基层治理结构转型”的研究内容。他从社会学视角、政治学视角、公共管理视角,梳理了社区治理研究的脉络,回顾了我国双重治理结构的确立及其变迁过程,针对应责组织及机制,冷教授指出,需要特别重视基层组织的连接、庇护、协调、应责和代表机能的作用。

从参与事务、参与项目、参与团队、制度保障四个维度,张必春副教授引入了主题为“可行能力视角下居民参与能力建设的可行路径研究”的分享,从可行性角度出发,张必春副教授强调,应通过参与事务、参与项目、参与团队以及机制四个角度,提供给居民参与机会,保障居民参与的自主权,让社区居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真正实现居民自治,让社区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持续下来。

尤琳教授以“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路径研究”为题,分析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困境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具体表现。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她提出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战略抉择,一是坚持总体治理理念的引领,二是以基层协商为重要形式推进乡村治理结构优化,三是以基层协商为重要形式推进乡村治理结构现代化,四是采用数字化手段,助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容志教授以“应对重大突发风险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创新”为题,首先介绍了风险社会的背景,他强调,社区治理关键在基层,其次是体制机制。此次疫情凸显了城乡社区的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基层社会在体制、机制、基础及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加强常态与非常态、常规与非常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统筹整合。

以“城市基层‘网格化’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的困境分析”为题,李伟权教授先后分析了北京海淀、广州番禺、广州越秀的具体案例,介绍了应急网络化的基本做法及网格化背景下的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做法与经验,分析了包括“网格化+精细化”应急管理模式、安全生产网格及综治网格“两网融合”模式、多网合一网格化模式、全科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在内的优化模式。

彭庆军教授以“共同体视域下超大城市治理基本单元的建构”为题,强调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础,是复合共同体,规模过大,事务必繁,必须优化规模结构,让社区有效运作起来。具体方法包括加强产权单元与治理单元的一致、停建超大规模社区及小区、推动相关分类设置的进程。

李瑞昌教授以“一网统管下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为题,分析了社区精细化治理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他指出,目前城市社区存在社区基础设施不足、人员职业分工模糊、数据使用权、人机互动、人员联系互动等问题,需要更多的投入。他强调,社区精细化治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工作,不仅是一个技术治理难题,更是一个人际关系处理难题。

陈荣卓教授以“村委会换届选举能适用和推广‘远程投票’吗?”为主题,从“是否只有选举期间外出才委托他人代为投票”“委托他人投票是否采用书面的方式”“委托投票是代为投票还是代为行使选举权”“信息化的内容能否纳入村委会组织法的修订”方面解读了远程投票的具体实践内容,提出了包括做好统筹兼顾、搞好技术研发、积极宣传互动、严格选举程序等内容在内的优化路径。

通过线上线下交流,本次分论坛围绕“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题,既包含理论的梳理,又包含实践案例的分享,既有框架的建构,又有经验的总结,既有多元视角的选择,又有特定问题的挖掘,既有结构性的分析,又有路径和政策的建议,既有大数据的比对,又有小样本的分析,通过此次论坛,各位教授专家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充分交流,进一步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