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系列讲座——中国文化的转型顺利举行

发表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时间2021-05-06 21:11:40 点击:


(通讯员:郑文惠)202156日下午,著名学者俞可平教授莅临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下简称:政国院),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国文化的转型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政国院袁方成教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



俞可平,著名学者,政治学家,前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因倡导“治理”“善治”“增量民主”“政府创新”“动态稳定”“协商民主”而广受关注,其《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曾引起极大反响。2008年,被中国改革研究会评选为“改革开放3030名社会人物”;2011年,被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评选为“2011年全球百名思想家”;2015年,被《中国新闻周刊》评选为“年度学者”;2016年,成为首位悉尼大学“学者面对面”年度特邀华人政治学家;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杂志载文称其为2006-2016年间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政治学者。

讲座伊始,俞可平教授陈列了我国建国以来的一些文化对垒现象,以及今天文化观念上的激烈争锋,带动同学们展开思考,引入本场讲座的主题。

俞可平教授认为,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和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突出地表现在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内部再次发生剧烈的碰撞。这种碰撞发生在多个向度,既有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保守与激进的碰撞,也有民族化与全球化之间的碰撞,中国化与西方化之间的碰撞,批判传统与复兴传统的声音交错,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观念相碰。

俞可平教授接着指出,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场文化讨论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就必须把它放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整个语境中去,把它看成是中华民族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一种文化反应,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发生转型的逻辑结果。如果我们把这些扑朔迷离的文化现象放到近代中国和现代世界的宏观历史背景中,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双重语境去解读它们,就会显得比较清晰和简明。

最后,俞可平教授谈到了新的文化形态正在悄然孕育,既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兴,也不是西方文化的单纯移植,而是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中国特色与普遍价值、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统一,由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代文明和马克思主义传统三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文明要素组成。



互动环节中,俞可平教授与在场同学进行了交流,耐心解答同学们的疑惑,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