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政国大讲堂·国际关系研究学术周系列学术讲座 | 国际关系研究设计与学术写作

发表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时间2023-10-30 18:46:21 点击:

10月27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政国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二讲在模拟联合国实验室顺利举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丰作了题为“国际关系研究设计与学术写作”的学术讲座。学院部分硕士生、博士生集中聆听。本次讲座由院长胡宗山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刘丰教授


在此次讲座中,刘丰教授主要围绕“如何建立理论分析框架”这一核心问题,向同学们讲授国际关系研究设计和写作的方法。首先,刘丰教授提到,如何实现“从问题到理论”是建立分析框架的第一步。他以“为什么亚洲没有北约”这一问题为例评析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各具特色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指出理论与问题事实相符合的重要性。随后,刘教授分析了理论及其功能、理论的构成要素、理论的判定标准三个要点,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理论应用、理论扩展、理论整合以及理论创建四种建立解释框架的途径。与此同时,刘教授还就均势理论和制衡概念的运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明,在分析美国是否应该制衡中国崛起时,用均势理论分析是错误的做法。根据理论预期及理论概念本意来看,作为导致体系实力对比失衡的现实霸权,美国应是受到制衡的一方,而中国崛起恰恰是扭转体系实力对比失衡的力量。

刘丰教授作专题讲座


刘教授同时就“美国政党政治与外交战略倾向”的示例,讲述了因果机制与过程追踪的分析方法,并概括了文字、因果图示、回归方程等多种因果机制和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及其适用环境。之后,刘教授再次强调了案例研究方法。他强调,案例研究应包含编制完整案例清单,对案例进行分组,选取典型案例以及评估反常案例四个环节。


在场同学认真听讲


讲座的最后,刘教授就研究方法的选择作出总结。他指出,研究方法应服务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需要学习和练习。他还告诫在座同学们在学术写作的过程中应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找到一种自己最感兴趣、最善于使用、最好用的方法。


在场同学向刘教授提问


在场的同学们积极与教授互动,就自己在学术写作上面的疑惑纷纷向教授提问,刘教授耐心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就如何找到理论创新点这一问题,刘教授指出,若前人已有大量相关研究,要反思是否还存在理论批判的空间,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因果机制也是一种创新。就对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否定性事件应持何种态度这一问题,刘教授指出两种途径:一是结合现实发展对已有的因果机制进行理论完善;二是对否定性事件不能视而不见,同时也对建构出的理论保持信心——这些否定性事件还不能冲击到建构出理论。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刘丰教授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关系学界青年领军人物,2015年12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同时是国内外国际关系权威期刊《外交评论》《国际政治科学》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SCI)的编委;曾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在南开大学先后取得国际关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在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学。在国际关系理论与亚太安全研究方面具有突出成果。



学生感想:

作为一名研一的学生,我很荣幸能够聆听来自国内顶尖学府的教授针对国际关系研究设计与学术写作而作出的讲解。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每一场讲座结束之后的学生提问环节。对我来说,听课不难,难的是听取知识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思考并提出困惑。所以,当我看到身边的同学所展示出来的优秀的自我思考和提问能力时,我便获得了继续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2023级研究生刘家仪


作为国内国际关系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刘丰教授旁征博引,用大量鲜活的事例、案例、论文、材料来说明“如何做国关研究,怎样做好国关研究,如何构建研究框架,如何利用文献,面对众多理论范式如何进行取舍”等重要问题。刘教授抽丝剥茧,娓娓道来,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阐释清楚了大量关于国际关系领域学术写作的常见误区,这对于我们提升学术写作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大有裨益。


——2022级研究生徐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