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力量 > 政治学系

徐晓军 教授

发表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时间2025-03-10 19:10:52 点击:

一、个人简介

徐晓军(1975.11- ),男,湖北黄陂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研究。2007年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17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桂苑名师”称号。

二、学术简历

1994-2001,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本科、硕士研究生

2002-2005,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5-2008,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2001-2024,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院)教师

2025-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师

三、科研情况

(一)科研项目

2019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中的城郊村落共同体重建研究》(编号:19ASH005)

2016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失独人群的边缘化及其社会适应研究》(编号:16ASH014)

2014教育部年度社科基金《失独父母的边缘化及其社会融入研究》(编号:14YJA840015)

201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艾滋病人的社会适应行动研究》(编号10BSH045)

2009教育部年度社科项目《艾滋病事件中的乡村非正式制度研究》(编号:09YJA840009)

2006全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艾滋病村庄的内外部关系研究》(编号:20060400130)

2006教育部年度社科青年项目《艾滋病村庄的内外部关系研究》(编号:06JC840004)

2004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性研究》(编号:04CSH001)

(二)学术论文(独作、一作)

“关系人口”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培育[J].江海学刊,2024,(06): 11-21

返乡能人村庄治理成效差异的演化逻辑——基于S镇返乡能人村干部任职的历时性观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 55 (05):119-130

物业公司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模式——以“情境”为分析框架 [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 53 (02): 42-52

社会边缘人群: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再讨论[J].理论月刊,2023(10):98-107

选优扶强:老少边区特色农业“一县一业”格局何以形成——盐池滩羊的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3,39(07):46-63(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2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许金迪.小城市生活方式郊区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广西Y市郊区的考察[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02):16-24+126.

大城市郊区化的“飞地模式”:基于武汉—利川季节性人口流动现象的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138-147.

从“边缘城市”到“城市边缘”:中国特色郊区化发展战略转型[J].求索,2023(01):158-166.

中国艾滋病防制过程中的“社会”及其建构[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12):1630-1635. (通讯作者)

“政法规制”与“社工服务”: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两只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05):1-9.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工作》2023年第2期全文转载。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边缘人群社会治理的优势与路径[J].理论月刊,2022(02):95-102. 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工作》2022年第4期全文转载。

农村“倒贴彩礼”的发展逻辑——基于江汉平原北村的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03):117-123.

论社会记忆对个体记忆的重构——以失独人群为例[J].理论月刊,2021(02):101-108. 11.

公信力重建:从扶贫困境破解到村级治理创新[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6):11-18.

社会边缘化进程中的主观努力与客观结果悖论——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J].理论月刊,2020(08):86-95.

社会边缘化的“心理—结构”路径——基于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的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20,35(03):145-168+245.

新冠肺炎疫情丧亲者哀伤控制及社会工作介入[J].社会工作,2020(02):53-61+111.

从“单线推进”到“空间协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实践历程与发展进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12):108-114.《学术界2020年第3期转摘(论点摘编)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对接:逻辑转换与实践路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06):101-108.《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20年第1期转摘(论点摘编)

集体化村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有效路径——基于西藏D村脱贫经验的考察[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03):108-114.

从“技术环境”到“制度环境”:城市摊贩治理策略的选择与流变——以武汉市J区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1):43-53+124-125.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类郊区化”及其战略调整》,《求索》2018年6期

社会边缘化及其应对——“社会互构论”的视角》,《西北师大学报》2018年第5期

从助人者到边缘人: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困境研究》,《社会工作》2018年第6期《新华文摘》(网刊)2018年第21期全文转载

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成与再生产——以失独父母边缘化研究为例》,《南方人口》2018年第1期

选择性边缘与社会适应:失独者的边缘行动及其异化困境》,《江汉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错位及其应对》,《江汉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论失独群体的利益诉求与政府回应间的鸿沟及其弥合》,《江汉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党政干部参考》2017第7期全文转载

《提升安全感:失独父母依恋关系的重建》,《山东社会科学》2017的第6期

《失独人群的创伤后应急障碍及其心理援助》,《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2期

《论失独人群的创伤记忆的重构》,《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论失独人群社会保障中的政府底线责任》,《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6期

《论失独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及其集体行动风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组织化与增能化:失独者的“自我抗争”——基于灵性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思考》,《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工作2016年第06期全文转载

社区工作者群众工作“3+3”综合能力模型》,《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4期

《“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主要困境及推进路径》,《江汉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失独父母安全感的丧失与重建》,《江汉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边缘性研究的路径》,《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9期

《论社会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及其应对》,《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失独父母边缘化的路径、类型与社会风险——基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视角》,《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文摘》季刊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5年第6期论点摘编

《群体性冷漠的社会结构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文摘》季刊2014年第2期转载

《迈向社会建设主导的社区治理》,《社会学评论》2013年第3期

《论网络舆论风险的演化及其防范路径——武汉市的个案》《学术论坛》2013年第9期

《教育规训的内隐化和扩大化》,《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4期

《武汉虚拟社会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武汉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疾病状态与社会生活的“半融入”——乡村艾滋病人互动关系结构的演变逻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乡村艾滋病人印象管理的路径分化逻辑——湖北XY市艾滋病村庄的实践》,《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访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

《社会互构论:超越经典二元对立社会学方法论的新探索》,《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失衡:主体预设对客体解释类型的依附——“社会融入研究”的路径分析》,《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4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

《社会秩序视角下的公共危机与制度变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社会学专业网络期刊《社会学报》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乡村潜规则形成的惯例化:湖北HL艾滋病村庄的实践》,《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制度空间与建构行动:灾后财富分配中的精英——以四川S村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以1949年以来择偶标准变迁为例 》,《青年探索》2011年第1期

打工妹返乡“新相亲”现象探析——以重庆市S镇为例》,《青年探索》2010年第5期

《维权行动中的网络舆论风险及其防范》,《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8期

《下岗职工再就业中的弱关系运用:强关系失效下的替代选择》,《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2期

《论青年白领相亲过程中的“弱关系”假设及其实质》,《青年探索》2010年第1期

高校毕业生的集体行动风险及其防范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11期

震后贫困村住房重建中的财富分配与流动——以四川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城市社区福利的需求与供给状况及其改革——武汉市居民问卷调查分析》,《全球化下新公共管理趋势与挑战》国际研讨会,2009-5-22-24日,台湾:国立中山大学

《论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D421)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农村公共服务私人化的困境与出路:湖北A村为例》,《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4期

《论返乡青年农民的灰恶化与集体行动风险》,《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农民失地过程风险与结果风险的组织化矛盾》,《理论月刊》2009年第4期

《从想象到现实:艾滋病人社会关系张力与断裂的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重点转载

《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农民失地过程风险与结果风险的组织化矛盾》,《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编《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弱组织”状态下乡村集体行动的产生逻辑——以鄂东某村艾滋病人的集体行动为例》,《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

《病情与人情:乡村艾滋病人的双重压力与自杀风险干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2期长篇转载

《从社会资本的变化看改革前后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城市贫富分区与社区的阶层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2期重点转载

《阶层结构封闭与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论原生态农村文化的现代风险与传承危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10期

《青年农民工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及启示:以武汉市7主城区的问卷调查为例》,《青年探索》2007年第5期,《青少年导刊》(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9期全文转载

《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的风险与危机》,《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8期

《原生态文化正在消失:全国16省农村文化状况调查》,《中国社会报》2006年10月20日《文化研究》(GO)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论点摘编,2007年第4期

《社会流动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公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教育排斥与教育的阶层化》,《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教育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城市阶层隔离与社区性格》,《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社区权力协调模式》,《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社会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

《农村孤儿现状及其救助体系——武汉市李集镇的调查分析》,《青年研究》2005年第4期

《论道德规范立法》,《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农业乡镇组织运作的双重机制》,《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对策:中部A省未成年犯调查》,《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社会距离与农民合作》,《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新华文摘》(摘编)2004年第10期

《转型期中国社会分配方式的变迁与阶层分化》,《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论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

《城市社区福利影响因素及其改革》,《唯实》2004年第9-10期;

《城市社区福利:现状及其改革——武汉市问卷调查为例》,《广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新贫困生资助体系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5期;

《新官商:强关系背景下的乡镇财政流失》,《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社区自治与特色社区》,《唯实》2003年第7期;

《社区自治中的权力之争及其协调》,《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权利与义务对等的低保发放模式:武汉市X社区为例》,《社会工作》2003年第10期;

《论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武汉市郊“强商”调查》,《决策与信息》2003年第10期;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划分等量的资本集团:一种全新的社会分层观》,《学术论坛》2002年第4期

《住宅规划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特征》,《城市开发》2002年第2期

《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交换的变迁》,《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当前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

《大学生就业的双重机制》,《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

《本土自杀研究的特点及问题》,《社会》2002年第6期

《社区自治与特色社区》,《理论月刊》2002年第4期

《“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政策选择”学术研讨会综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社会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2年第11期

《高校扩招是中国缩小贫富差距的起点吗》,《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1期,《高等教育》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2年第6期

《住宅小区的阶层化:机遇与挑战》,《城市问题》2001年第5期

《自治社区的定位及其特征》,《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城乡互补的“填充”养老模式探讨》,《人口学刊》2001年第4期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社会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1年第11期

《从土家族女神崇拜看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小区走向阶层化:住宅规划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特征》,《武汉房地》2001年第5期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

《自杀,弱者的无奈选择》,《社会》2000年第9期

《论我国社区阶层化趋势》,《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编)2000年第3期

《论稳定社会中阶层间的封闭性趋势》,《社会科学》2000年第11期

《社区的阶层化及其机遇与挑战》,《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社区阶层化的实证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4期

《农村扶贫的十大误区》,《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3期

《社区走向阶层化》,《社会》1999年第8期

(三)学术著作

专著:《“心理-结构”双重边缘化——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社会边缘化的路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专著:《阶层分化与阶层封闭——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封闭的专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

专著:《灾后财富分配与流动——汶川地震个案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专著:《断裂、重构与新生——鄂东艾滋病人的村庄社会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专著:《乡镇街坊:结构与关系——武汉市郊兰乡街坊的个案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合著(第1 ):《盐池:内源脱贫样本》,研究出版社2021年版

合著(第1 ):《郎县:融合式脱贫典范》,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合编:《社区工作者群众工作能力模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四)学术奖励

专著《“心理-结构”双重边缘化——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社会边缘化的路径研究》获第十七次(2020年)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奖二等奖(政府奖)

专著《阶层分化与阶层封闭——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封闭的专题研究》获第七届(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专著《断裂、重构与新生——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的社会关系研究》获第六届(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专著《断裂、重构与新生——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的社会关系研究》获武汉市第十三次(2013年)社会科学优秀二等奖

论文《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获武汉市第十二次(2011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论文《当代中国农村乡镇干部内部的三重网络》一文获“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2003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文《论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一文获“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2002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论文《阶层间的封闭性与社会变迁》一文获“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2001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论文《论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一文获“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2000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学术论文《城市社区阶层化趋势的实证研究》获“第七届(2001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研究生组)一等奖

四、教学情况

(主持)2023年开发建成面向全校本科生《劳动教育》理论课程

(主持)2023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

(主持)2022年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社会调查——从经验走向科学》

(主持)2022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循证模式》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持)2021年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社会学研究方法》

(主持)2021年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

(主持)2021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组》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主持)2017年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需求导向下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研究——基于湖北省高校社会学专业的调查分析》

(主持)2018年《领导干部社会调查方法》获湖北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称号

(主持)2016年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社会调查——从经验走向科学》

(主持)2014年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主持)2012年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中的实验教学设计—社会学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提升与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主讲)2008国家精品课程《社会学研究方法》申报,并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

(主持)2007年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研究型教学理论与实践》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华中师范大学3450份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4期

《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中的实验教学设计》,《教学研究》2014年第2期

《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双讲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9期

《论高校研究型教学的阶段性模式与深度推进策略》,《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2期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参与式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2期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邮编:430079

上一篇:黄辉祥 教授
下一篇:张必春 教授